时 间 记 忆
 
最 新 日 志
 
最 新 评 论
 
最 新 留 言
 
搜 索
 
用 户 登 录
 
友 情 连 接

模板设计:部落窝模板世界

 


 
 
兵书杂谈之孙子兵法(一)
[ 2010-8-18 13:22:00 | By: 潇雨轩主人 ]
 

从围魏救赵说《孙子兵法》

关于围魏救赵《史记·孙子吴子列传》中如是说:“其后魏伐赵,赵急,请救于齐。齐威王欲将孙膑,膑辞谢曰:刑余之人不可。于是乃以田忌为将,而孙子为师,居辎车中,坐为计谋。田忌欲引兵之赵,孙子曰: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桊,救鬬者不搏撠,批亢捣虚形格势禁,则自为解耳。今梁赵相攻,轻兵锐卒必竭于外,老弱罢于内。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,据其街路,冲其方虚,彼必释赵而自救。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。田忌从之,魏果去邯郸,与齐战于桂陵,大破梁军。”

我读《史记》至此,充满疑惑,孙膑怎知庞涓必返也?难道简单的认为国都危急,庞涓必驱兵而返,为了这个问题,我先后读了两遍《三十六计》,然《三十六计》只介绍一些常用计谋,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,悬而未决许久,直至学《孙子兵法》,顿悟。所谓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作为同窗,孙膑深知,魏王(又称梁王,因其都城大梁之故也;大梁,今开封)对庞涓恩重如山,庞涓又忠君爱国,当国都危急,即使庞涓知道路途有埋伏,因救魏王心切,必驱兵以解大梁之围,所以,中了孙膑之计,悲哉!

可能有人要反问我啦,国都危急,作为将领必然要解救国都之围,怎么会有上面这样的分析?我认为不是说的那么简单。历史上臣下欲取代皇帝自称为王者,?何其多也?不必说五代十国是基本上都是大将取代皇帝,建立新王朝,至赵匡胤陈桥兵变取得帝位,为防范同样的事情,杯酒释兵权,解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;春秋时臣下取代国王自立者也有,田氏以“大斗出,小斗进”赢得民心可以证明,况且魏国就是三家分晋的结果,所以,孙膑也应该想到了庞涓可能会用兵自立,或者打下赵国,自立为王,以此为根据地,向外发展,怎么不可以呢?但孙膑做到知己知彼,深知庞涓乃上报君主,下救黎民之人,虽有埋伏,虽有千难万险,必依靠英勇的魏兵克之而后快,以表忠君之心,悲哉,庞涓。

可能又有人要说,庞涓怎么不用“围魏救赵”,围齐之国都以救魏?这个问题我也早有疑问,为什么呢?难道因为大梁将破,晚之就不保吗?就我推测,可能与上述原因类似,不尽又叹:悲哉,庞涓!

庞涓本有超群的军事才华,可能与孙膑差不多,但他是魏国的大元帅,需要考虑很多,况且已危及到了国都,战国时士子讲究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悦己者容”,那种豪迈,至今想起荆轲那句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,何等大气,知其必死而为之,你看抗日战争中我国出了多少汉奸,没有多少古士大夫遗风,民族人格沉沦啊?我推其原因,可能是清朝对汉人的民族意识的磨灭压抑,大兴文字狱有关,你看,历朝国家大厦之将倾,多少仁人志士奋起反抗,很少有汉奸(也可能是我没注意到),哎!

为什么说庞涓有很强的军事才华呢?庞涓临死说了一句:“遂成竖子之名”,说明庞涓对孙膑的不服气,认为自己太大意了。

围魏救赵的计谋在近代也有很多经典的案例。例如:19114月,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冈起义前,黄兴押运一条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到了广州码头,清政府盘查得很严。几个稽查员上船打开了几个箱子,里面是香蕉、衣物,如果再往下查,就是武器弹药了 !黄兴不由急中生智:他让两名船员扛起二个箱子就往岸上跑,稽查以为是违禁物品,赶忙追上去,打开箱子一看,却只是两箱满满的外国好酒。黄兴赶上,故意骂船员是不要命的酒鬼,又殷勤地把两箱好酒敬献给稽查。事后,去酒馆请稽查饱餐了一顿。这顿饭吃了有几个小时,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时,船上的武器弹药早已搬走。黄兴以的计谋,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声东击西的计策,从而化险为夷。

 
 
  • 标签:军事类 
  •  
    Re:兵书杂谈之孙子兵法
    [ 2010-8-18 21:43:01 | By: lina ]
     
    lina太长了 字还那么小 ,摧残眼睛啊
   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:
    奥,没注意,这就改;
    要不把一篇分成几篇,你认为如何?
    帮忙那个建议
     
    个人主页 | 引用 | 返回 | 删除 | 回复
     
    发表评论: